紫阳“茶事劳动竞赛”推动茶叶产业发展
近日,在刚刚召开的紫阳县2013年茶叶产业工作会议上,县总工会、县茶业局、县人社局对在茶叶产业建设涌现出的一大批种植能手、采茶能手、加工企业和茶事竞赛组织工作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,同时启动开展以“种茶、管茶、采茶、制茶、销茶”等茶叶产业技能的“五项茶事”竞赛,激发广大职工创先争优、干事创业的热情,有利地推动了茶叶产业飞速发展。

紫阳茶叶产业是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,茶叶产业建设自2011年起被县委、县政府纳入全县每年20项重点工作之一。全县21个镇有14个茶叶基地镇,拥有茶园面积18万亩,茶叶加工厂233个,其中标准化茶厂14个,初制加工厂70个,名优茶加工厂149个,建成清洁化生产线14条。2012年全县产茶3811吨,实现产值6.2亿元,综合收入达10亿元。
近年来,为推动茶叶产业快速发展,充分发挥广大茶农及加工企业在推进茶叶产业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,切实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实际问题,紫阳县总工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,找准工作突破口,凭借着创新精神,以茶事竞赛为重点的各项品牌工作开展得风生水起,有声有色,开创了“跳出工会抓工会”的新局面。
针对紫阳茶传统而守旧、分散难集中、销售不通畅的现状,县总工会把提升职工素质作为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。自2007年以来,会同县茶业局、县茶业协会、县人社局每年组织开展万人茶叶产业技能培训工作,在茶叶基地镇培训加工技术骨干,在茶叶专业村培训采摘、种植技术人员,并且邀请西北大学教授为茶叶营销骨干授课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50多期,累计培训各类技术骨干2300多人次,培训茶农56000多人次。在今年春茶采摘前夕,经过县总工会培训的50名乡土专家就深入到全县15个茶业基地镇的76个茶业专业村,对9500名茶农进行了分点集中培训。
茶事劳动竞赛是广大职工发挥创造力和战斗力的“动力源”,是推进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助推器。如何使劳动竞赛有声有色、扎实有效是激发活力、促进发展的灵丹妙药。在茶事劳动竞赛具体操作中,采取分环节抓竞赛,逐层表彰强力推进。以茶叶专业村、茶叶企业、基地镇、县茶叶总公司为单位分别开展种植能手、采茶能手、加工能手、营销能手等不同级别、不同等次、不同范围的竞赛活动。县总工会、县茶业局在村、企业、镇、总公司竞赛表彰奖励基础上,集中评选表彰种茶能手、采茶能手、制茶能手、营销能手、明星企业,同时对成绩突出的村、镇工会进行表彰奖励。近年来,共评选表彰了种茶能手190名,采茶能手176名,制茶能手50名,营销能手90名,明星企业11个。紫阳县茶业局干部邱红英荣获“全国五一劳动奖章” 荣誉称号,毛坝镇竹山村党支部书记、种茶能手候在德荣获“省级劳动模范”荣誉称号。紫阳富硒茶系列产品也先后在国际名茶评比、“中茶杯”、“国饮杯”、省茶叶节等国际国内高规格、重量级茶叶质量评比中荣获五十余项大奖。2012年,紫阳闽秦茶业有限公司研发的紫阳富硒红茶在“陕西省首届职工科技节”大会上,荣获 “陕西省职工发明创新成果”银奖。
为保证茶事竞赛活动的顺利开展,县上成立了由总工会主席任组长的茶事竞赛活动领导小组,并设立技术培训组、竞赛巡查组、质量考评组。同时,制定实施方案和竞赛标准,明确竞赛目标和任务,提高了劳动竞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。今年,县上还将茶事竞赛纳入紫阳县2013年度茶叶产业目标责任百分制考核,对茶叶技术培训,茶事竞赛活动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。
紫阳县总工会组织开展的茶事劳动竞赛,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,让全县茶叶企业家亲身体验、亲眼目睹了开展茶事劳动竞赛给企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,让23万茶农享受到了系列茶事竞赛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,大大增强了全县上下推进产业富民的决心和信心,一个依托“茶事竞赛”练内功、拓市场、求发展的县域劳动竞赛热潮在茶乡大地蓬勃兴起。 |